“清明芽,谷雨茶”是流传祁门西路一带乡村间的谚语,意思是,清明后、谷雨前两个节气是茶叶生长和采摘的最佳期,这一时段采摘的茶叶,生叶片鲜嫩肥硕,制成干茶冲泡, 茶汤也分外醇香、可口。这一时段,也是茶农一年中最繁忙、最劳累的阶段,茶农们不仅一年的大部份收入要从中获取,全家人整年自己冲泡喝的干茶也需在此期间内抽出时间采摘、制做和储备。
清明已过,谷雨将至,又是一年茶盛时。父母县城自建房不傍水,屋左边却紧依一片荒山,山上树木葱茏,杂草丛生。建房时,为防山体滑坡,父亲便在靠近院子的山沿边自结一道石磅,自修一道石阶梯直达山上。在山边开垦了几块菜地,栽植了几棵果树,同时保留了几棵野生茶树。一晃,十几年时光过去了,被父亲保留下来的几棵茶树每年都老树着新枝、新枝生嫩叶地长出片片新茶!
今天是周日,父母都休息。早上,母亲在院子里晾晒衣服时,看到山上那几棵野生茶树此际又是簇簇新绿。晾好衣服后,母亲便和往年一样,头戴一顶草帽,身系一条围裙,手提一只竹篮上去采摘。父亲忙完琐碎后,推我到院子里,帮我洗了头、刮了胡子,就准备中午饭去了。春阳暧暧,我坐在阳光下,看着山上的母亲蹲在茶棵旁,双手如梭般飞快地而熟练地采摘。
母亲双手如梭,时间亦如梭。在母亲飞快采摘中,在父亲饭菜飘香中,被太阳晒得一脸通红的母亲提着满满一篮子新鲜嫩绿的茶草下来了,父亲拿电子秤一称,竟有3斤多!
吃过了午饭,父亲便到储物间里将几年前购买的新式插电炒茶锅和从老家带来的制做干茶所需的敞盘、畚箕、烘罩一一搬出,在院子里一字儿排开。母亲收拾了碗筷, 便来到院子里, 将炒茶锅插上电源,待茶锅发热,摸上去稍微烫手后,便坐到茶锅旁,将事先放在右手边、上午采摘的茶草从篮子里抓一把、炒一把地双手快速在茶锅里翻炒着,父亲则在一旁忙着将炒青后的茶叶片先用畚箕盛着,待装满后,拿到放在几步远的敞盘,均匀地抖洒,出风片刻,归拢成团,反复揉捻,直至渗出碧绿茶汁,倒入烘罩,慢慢烘干。
看着父亲、母亲采摘茶叶、制做干茶忙碌的身影,似曾相识的,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在老家时看祖父、祖母炒做茶叶的画面。
那时也是,采摘了一天茶叶的祖母专在厨房烧柴火灶锅炒茶,祖父则如今日父亲般,负责递运、揉捻和烘干。这时候是茶味扑鼻,茶香满室。
夕阳又将满山熨染成了橘红,微风吹过,久违的茶香又钻进了鼻孔。我想,父母的自摘茶、亲做茶,辛劳中,不仅是想尝一口自制茶叶冲泡的茶汤,更多的,是不自觉地传承了祖祖辈辈对茶叶的一种朴素的情感,一份朴素的情怀!